我所经历的银行工作
从24岁到27岁,一个女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成长最快的职业发展阶段,回顾这三年,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2014年7月我和一群刚毕业的年轻人一起进入了X行参加入职前的培训。那是我工作以来最开心的日子。年轻人在一起总是活力无限,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练习点钞和数字键盘,一起用点钞券炸金花,一起在深夜十二点出去吃夜宵,一起灌醉银行前辈们然后打探小道消息。在代表新入职员工发言的稿子上,我写着“不想当行长的员工不是一个好柜员”,其实内心是很忐忑的,我并不了解在银行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究竟是怎样。后来我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发展路径可言。
01老网点和年轻人
按照不成文的规定,新入行的员工都要从柜员做起。但是哪怕是从柜员做起,在分配网点的时候就已经“暗潮涌动”。
后来我才知道,不同的网点收入差别很大,有的网点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比如周围的企业、商家较多、网点附近方便停车、有一个会营销、人脉广的支行行长等等。网点的业绩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员工的绩效工资。如果本身有优势,平时的存款根本不是问题,分配到员工头上可能每个月的任务就是三五十万而已。可是在业绩较差的网点,每个人都有三五百万的任务。
我不知道对于我们新入行的员工分配到各个网点是按什么标准还是随机分配的。总之,我被分配到了一个“老”网点。
为什么称之为“老”网点呢?我刚去的时候,除了我还有两个比我先两年入行的年轻人。一个月之后,他们纷纷调走去了其他两个网点。于是我所在的这个支行,只剩下我一个年轻人。除了我之外,最年轻的就是40岁的副行长。此后我工作的每一天,都逃不开“年轻人”这三个字的阴影。
“年轻人要多吃苦”、“年轻人要多做事”、“年纪大的学不会了,年轻人帮忙干一下得了”、“我年纪大了眼睛都看不清了,你去帮客户吧”、“你年轻,安排你多值几天班”、“年轻人要多学习,下班后开会培训都你去吧”……
我的同事都是我父母相仿的年纪,对我也都不错,我可以理解他们四五十岁在国企待了一辈子,只求安安稳稳上班挣钱混到退休,对银行日新月异的改革和更新已经懒得去关注和学习了。可是500多个人的地区分行,300多名“年纪大”的员工,如果都拿“年纪大”当借口,这不仅仅是让年轻人超负荷工作,年纪大的人理所当然得混日子,同时也让所有的年轻人心里都有一股怨气,工作难以配合开展下去。所以每一次当行内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无不是在抱怨各个部门网点的管理不规范和诉说自己所受的委屈。
有一次我们支行要给三个企业批量开通免费短信,要求他们三个单位给一份所有员工的卡号和电话号清单,我根据清单上的人数去给他们开通。这个业务在我们这个地区竟然没有人办过,我去咨询个金部门,个金部让我去咨询电子银行部,我去问电子银行部,他们说没办过让我去问去年办过的另一个网点同事,我又去问那个同事,得知系统已经更新了,跟他之前做的不一样了。于是我没办法,只能自己摸索。
年轻人,多学习,多吃苦,多受委屈,这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希望我每天晚上参加的会议是能解决问题的,我希望占用我下班时间的培训是能够落到实处的,我希望我的工作环境是蓬勃向上团结一心的,我希望每一次人员的调动和晋升是公开公平有明确的筛选标准的。
老龄化,是现在中农工建四大行普遍的问题,尤其是基层网点。上一辈人有关系有背景的早就脱离基层苦海了,在机关部室当起了领导或者混个闲职。而最近几年源源不断招聘进来的大学生们,往往在基层工作几年之后也会分配到各个需要的地方做事,同样有背景深厚的年轻人不想在基层熬苦日子,想尽办法调进了机关部室。所以剩下的,就是一群大妈和苦大仇深的年轻人在基层“锻炼”。
02所谓的职业发展
我在这个网点工作了近三年,从柜员到大堂到客户经理,都是最基层的一线岗位。在我做了一年柜员之后,银行推出智能自助机,需要有人在大堂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我趁着这个机会,自告奋勇地向支行行长提出了申请,才得以成功“出柜”。是的,我是自己主动去找行长谈话申请的。“出柜”是每个柜员的“梦想”,如果我不自己趁机提出来,我不知道我这个人力资源的硕士研究生还要做多久的柜员。后来,也是我主动去找支行行长谈话,希望能转岗去做客户经理的。
也许是我这种固执又内向的性格,不擅长利用人际关系去达到目的,所以我习惯了找准时机靠自己去争取。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其实在中国,尤其是在国企这种地方,如果能很好地去运用人脉关系,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能力。
说实话,做柜员期间,我已经对在银行的个人发展失去了信心。如果说柜员的职业晋升目标是运营主管,那么还不如一直做柜员。有很多能干的运营主管(支行副行长),一辈子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不得脱身。运营主管是怎样一个岗位呢?是一个比柜员更惨的岗位。责任更大,工作更忙,收入不见得更多。由于前台业务的授权制度,运营主管和柜员一样只能在营业室待着,如果孩子病了、家里有事这些突发情况也是走不开身的,因为你不在就没人授权,业务就办不了。各种业务的审核授权也说明,无论是哪个柜员出了差错主管都得背锅,营业室内的所有事情和大堂内的客户撒泼都归你管。其实每天的工作除了做好柜员的后勤和管理,就是各种修机器。不在银行工作,是不知道银行的机器有多水的。ATM、智能自助机、电脑、打印机……每天总有那么几个会坏。不知道为什么企业投资了那么多钱,投入使用的设备质量都这么差。
运营主管这个岗位,你做得越好,越不容易脱身。这个需要强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的岗位,说实话很难做得让所有人都满意,也没几个人愿意去接手,所以你做得越好,领导和下属都不愿意你离开。
柜员除了直线晋升的职业路线以外就是转岗为客户经理,也就是营销岗。客户经理严格上是分很多种的,理财经理、个人客户经理、对公客户经理、信贷客户经理等等。可以说,银行的主要业务人员并不是柜员,而是客户经理,简而言之,就是给银行创造绝大部分价值和利润的群体是客户经理。
客户经理虽然挂着“经理”的名头,外行听起来以为是个“官职”,实际上就是最底层的销售。需要自己去开发客户,自己去维护客户关系,以达成销售目标。销售什么呢?银行金融产品比如基金、理财、保险,银行的一些衍生产品比如金银首饰、纪念钞等,银行的贷款业务等,当然也少不了拉存款。
客户经理其实是我觉得在银行里最能锻炼人和真正能够提升能力的有价值的岗位。因为客户关系管理,已经是一种广泛认知的能力了,它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等等这些总是被招聘单位提起但是无从考证的能力。所以,如果你做过客户经理,能证明你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也就相当于证明了这一系列各个单位都很看重的能力。而且“客户关系管理专员/主管”已经在各行各业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岗位了。也就是说,你从银行跳出来,还有可能转行去做其他的客户关系方面的工作。这也是我转岗到客户经理才辞职的原因。如果我以一个柜员的职位结束我的这份工作,我将会很难找到下一份工作。
在银行,客户经理的业务做好了,就有机会晋升为营销副行长,或者调任到机关业务部门比如个金部、信贷部等等。在这些部门工作,就不需要再有那么多花式销售目标,而是偏向于后台管理和支持。这些部门里的小职员就熬吧,熬到一定时候去基层锻炼一下然后升个副行长或者部门主任。
03铁饭碗的收入
我入行的这几年基层员工的收入越来越惨淡。刚入行的时候基本绩效有1000,然后变成700,最后我做客户经理的时候只剩下了300。每个月能固定拿到手的工资扣除五险一金就剩下几百块钱。如果不卖理财保险基金、不开网银开卡根本养不活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你去银行,工作人员会给你推销各种产品。
我是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年终奖的,但我知道有的银行是有的。并不是所有的银行在收入上是都是差不多的,实际上差得很远。前面说了同一个地区同一个银行,不同支行的收入都不一样。那么不同银行、不同地区的收入更是天壤之别。
如果说这份银行工作锻炼了我的能力,那么就是营销能力。销售是什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其实我的性格是内向的,话少,慢热,不喜欢跟陌生人交往。所以我一直都是很排斥销售这个角色的。但是我又是一个对工作很认真、比较好强的人,既然做了,也只能硬着头皮做好,尤其是我的收入完全靠营销业绩的时候。
我开始卖基金、理财、保险。从零开始积累客户。我没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巧舌如簧拍马屁哄客户拉关系的能力,只能靠业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换取客户的信任。一年左右的时间,我手机通讯录里有大约一百个在我手上买过理财的客户。在跟不同的人营销的过程中,我确实悟出了许多技巧。比如我自己花钱在淘宝上买了一些便宜的家居用品,送给中年的女性客户,她们就很开心;比如跟我同龄的客户聊点衣服化妆品加个私人微信,找到共同话题就更容易亲近;比如主动帮那些年纪大的人快速办理完业务,多喊几句爷爷奶奶,他们会更信任你。
当然,不坑人是最关键的,我推荐的产品都是在自己确保安全和收益的情况下才会推荐。这样才能维持长久的客户关系。因为在银行工作,用客户的信任去欺骗客户,实在是太容易了。我觉得我还不至于为了点钱去触犯做人的底线。
因为产品卖得还行,其实我在银行的收入也还过得去,因为我几乎80%的工资都是来源于自己的销售。我也渐渐发现,只要我维护好这些客户,我每个月其实啥事都不用干。当然前提是,银行的业绩提成比例不变。可是银行也不傻,会用各种指标去考核,而不仅仅是理财销售这一项,所以当其他各种各样的指标达不到的时候,理财销售的收入就会打折,甚至打到三折,于是我干不下去了。
至于银行的收入究竟多少,我只能说当我辞职以后,不止一个前同事跟我抱怨发不出来工资或工资太低。而我现在兼职做代购的收入,跟之前在银行上班的时候差不多。
当初在银行有意识去思考和积累的营销经验,为我后来在新西兰做留学咨询和代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每一个行业从零做起,最初都是迅速积累资源的过程,当然前提是你要能够迅速的汲取业务知识,甚至做到比行业内的老员工更专业。
04违规和风险
如果说工作需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推销没有保障的保险产品给客户让我很难受,那么更多的服从性违规和工作当中的风险隐患让我更是如坐针毡。
在我工作的近三年当中,最让我觉得恐怖的是代发工资这项工作。原本为企业代发工资是我们给企业办理他们自己的企业U盾,企业会计可以通过网银给员工发工资,或者制作好加密的工资文档拿到银行来帮他们代发。在很多企业内部,工资收入都是保密的。但是很多财务会计因为懒惰,甚至都不想每个月来一次银行,就直接把工资excel表用QQ发给我,把他们企业的U盾和密码留在我这里,当他们把钱打入银行发工资的内部户,我再用他们的U盾给他们发工资。更有甚者,公司会计因为偷懒,不想自己从网银发工资,而让我代办,他们把经办U盾和授权U盾都留给我,每个月八百多万的工资,公司账上几千万的资金,我一个人就可以全部弄走。这有极大的风险隐患,然而企业和银行却都因为懒惰而选择了无视。我很想拒绝代客户保管U盾和代企业通过网银发工资的这些工作,可是我一个基层员工除了服从性违规却毫无办法。因为支行行长们都有营销代发工资企业的任务,现在银行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不把企业哄好,他们分分钟可以去别的银行代发。
我们常常看见有新闻说客户银行卡里的钱不翼而飞,除了不法分子设置手机病毒盗取客户信息以外,我认为银行也并没有尽最大的力量去保护客户信息安全,还有就是有一些企业和个人本身也缺乏安全和风险意识。我们也常常看见银行员工卷钱逃走的新闻,虽然这些人蠢得很可笑,但是也从侧面反应出银行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和思想动态的把控非常差。
05银行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可是在小城市的银行,人力资源却无法涉及到也没有去尽到这六大模块的责任。
规划和招聘是总行决定,小城市的晋升调动更是大多由关系决定;培训都是各个业务部门来给基层员工介绍产品和工作技巧,甚至大多时候都不需要人事部门来组织安排;员工收入只和营销产品、存款挂钩,所以很多人只顾着卖产品完成任务,全然不为客户着想;员工关系更不用说了,领导根本不关心下属在想什么,人事部门也没有那个心思花在研究员工关系上。至于企业文化,国企中有几个真的有深入民心的企业文化呢?不过是句口号罢了。
作为一个人力资源硕士毕业的员工,面对银行各种人事管理的混乱和扭曲的工作态度常常感到很痛心。作为目前社会的中流砥柱,80后和90后不再是只求一个铁饭碗,他们更需要在工作中寻找自我价值。而银行,并没有给年轻人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也并没有给年轻人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学习的平台。
一味地压榨基层员工的血汗,在工作时长和收入上的不公平待遇,让我们常常觉得很无奈。各种占用休息时间的培训、会议和活动都流于形式,经常大多是给领导拍照发到群里再写上几句好听的话表达领导的辛苦。属于年轻人的团委活动根本组织不起来,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银行的年轻人离职率越来越高,其中的各种原因不言而喻。
可笑的是,曾经有一次行长要举办青年员工座谈会,让大家畅所欲言。有一名“不知好歹”的员工义正言辞得说出了分行存在的各种关系户的问题和基层普通员工缺乏职业发展机遇的问题,行长当时立马就严厉批评了该员工思想不端正不积极,负面情绪太严重。以至于接下来大家都不敢再说实话,会议的话锋一转,全部都变成了“感谢X行的培养”、“要向先进员工学习”、“要在工作中端正心态”等等“积极向上”的发言。
此次会议圆满结束,而每一个员工的心中只记得被批评的那位员工的发言,因为只有他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06对传统银行的思考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把传统银行逼入了绝境。当然,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行业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也依然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只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家银行、这么多家网点吗?银行真的需要这么多员工吗?智能自助机已经取代了大部分人工操作,在我看来,倒闭和裁员是传统银行今后的必经之路。银行靠什么盈利呢?当我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多得涉及到卖纪念币、卖保险、卖黄金白银等等,我的工作内容已经偏离了自己对金融工作者的认识。
银行要转型,不仅仅是向互联网金融发展,同时也需要员工不断地提高真正的金融业务知识,我们的工作应该不仅仅是营销,而是专业的资产配置。可是以目前在职的员工素质来看,大多都是只会忽悠客户的“半吊子”。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在这个行业工作,比其他行业更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银行工作从来都不是铁饭碗,一个小错误或疏忽可能会导致被开除甚至坐牢,“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事实上,现在各行各业哪里还有什么铁饭碗,即便是国企也会在经营不下去的时候面临改革改制。想进入一个单位然后一劳永逸,恐怕谁也不敢给你保证。
那些年纪大、一辈子求安稳的人其实很可怜,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人到中年,无技傍身,无路可退。而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危机意识是生存的基础。
年轻人的成长少不了经历一些磨砺,但是磨砺和历练不等同于消耗。这三年,我感觉这份工作不仅仅消耗了我对工作的热情,还消耗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太多的形式主义、太多的表面文章、太多的无用功。就是明明从上级到基层都知道这个事情不是按要求落实的,但也要把面子工程做足。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台主播柯磊和银行的撕逼事件又把银行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但没有人注意到,事情的起源是某银行“融e联”这个产品的缺陷。它给客户带来的极差的用户体验,才导致了柯磊的不满,要求恢复免费的短信提醒。而“融e联”这个产品,本身就不是一个基于提高客户服务和体验而设计的产品,在推广的过程中又遭遇了层层的形式主义和强迫式营销。一个连银行内部人都不愿意用的产品,又如何能让客户满意。
对银行来说,实实在在的创新和服务同样重要,而这两样,都需要有能力有活力的年轻员工去实施。银行该做的,首先应该是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保护好自己的员工,减少形式主义对员工的消耗,避免企业内部的不公平对年轻人的打击。一个企业只有先以员工为本,才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为本。
关注微信公众号,你还可以看: